栏目导航
普法课堂丨普法知识全知道
来源:火狐体育官方网站下载 发布时间:2025-04-02 10:03:14在公共事件中,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如编造某地即将发生地震、等谣言,会导致民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惧,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公共管理。在疫情期间,关于疫情源头、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的谣言曾导致抢购药品、物资等混乱现象,干扰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网络谣言会对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造成侵害,如恶意编造某公众人物的虚假丑闻,会严重损害其名誉和形象,影响其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也可能遭受无端的网络暴力和精神伤害。
在经济领域,网络谣言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散布某公司财务危机、产品质量上的问题等虚假消息,会导致其股价下跌、客户流失,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甚至有可能引发行业的不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网络谣言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相应的损失等民事责任。例如,在网络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称某商家售卖伪劣产品,导致商家声誉受损、客户减少,商家能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如果网络谣言涉及泄露他人的隐私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住址、医疗记录等,同样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被侵权人能要求侵权人承担对应的民事责任,保护自身的私人生活不受非法干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例如,在网络上故意编造虚假的警情信息,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公安机关可以依据此条规定对造谣者进行行政处罚。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如果违反相关规定,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也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例如,未履行内容信息管理义务,导致大量谣言信息在其平台传播的网络站点平台,有关部门可以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来得到的,并处相应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等。
当网络谣言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来说包括多次实施侮辱、诽谤行为,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难以处理的后果,或者二年内曾因侮辱、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侮辱、诽谤行为等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侮辱罪、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别的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别的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例如,在疫情期间故意编造和传播虚假的疫情信息,导致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将依法受到刑事制裁。
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或者在网络上编造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可根据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当发现网络谣言侵害自身权益时,受害者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包括谣言的内容(截图、链接等)、传播途径、传播者信息、对自身造成损害的证明(如经济损失的票据、精神损害的诊断证明等),这些证据将是后续维权的关键。
如果网络谣言在某个特定的网络站点平台上传播,可以首先向该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依据其自身的管理规定,对谣言内容做删除、屏蔽等处理,并对造谣者采取对应的限制措施,如禁言、封号等。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民事赔偿相应的责任。在诉讼过程中,要明确诉讼请求,如要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赔偿相应的损失等,并依据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充分的举证。
如果认为网络谣言扰乱了公共秩序,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将依法做出详细的调查处理,对于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件的,将对造谣者予以行政处罚。
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网络谣言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最终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