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来源:火狐体育官方网站下载    发布时间:2025-09-20 10:04:02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层面仍存在碎片化、认同弱化、意志不坚及知行脱节等问题。为此,需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协同路径,社会营造法治环境,学校强化课程与实践融合,家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个人激发自主提升动力,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法治素养,是指将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内化于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想品质和心理修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素养水平必然的联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既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筑牢国家法治根基的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学生是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对大学生开展法治素养的培育是全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新时代,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大学生知识水平高、创新活力强,其法治观念强弱与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法治社会建设质量。培育他们坚定的法治信仰、系统法律知识和自觉守法意识,才能让其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持久动力。同时,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示范效应,可带动全社会法治氛围提升,助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将法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义务观和法治观。当前,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部分大学生存在法治意识淡薄、权利义务认知模糊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的法治素养培育加以引导。通过法治教育,不仅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一论断揭示人的发展本质是全面能力提升。新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更全面,法治素养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能力。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婚恋家庭、参与社会治理,均需法治知识与维权能力。培育法治素养可助其明确行为边界、护自身权益,同时尊重他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自我保护与社会和谐。此外,法治精神的理性思维、公平正义理念,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法治认知多停留在知识表层,未形成系统化体系。一方面,认知来源碎片化,法律知识多来自思政课堂、新闻媒体报道和网络热点案例,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内在逻辑、历史渊源、整体架构的深刻把握,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核心要义理解不深。另一方面,认知目的工具化,部分学生视法律为实用工具,更关注《劳动法》《合同法》等与自身利益相关条文,对宪法权威、法治精神等基础性问题缺乏学习动力,导致认知结构不完整,理论根基薄弱。

  法治情感是连接法治认知与行为的桥梁,当前部分大学生法治情感较淡薄。一是情感体验疏离,部分学生认为“法治”是国家宏大叙事,与自身学习生活关联小,对法治建设成就缺乏情感共鸣,难对法律生出发自内心的尊崇与信任;二是价值认同弱化,面对社会复杂现象和负面司法案例,部分学生易因个别案例怀疑法治整体公正性,动摇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法治信仰不坚定。这种情感疏离与摇摆,使法治难内化为其价值追求和情感寄托。

  法治意志是指在面对诱惑、压力或冲突时,自觉选择守法护法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定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法治意志较薄弱:一是利益诱惑前易妥协,个人利益与法律冲突时(如学术抄袭、简历造假),部分学生存侥幸心理,规避或突破法律底线,守法信念不坚定;二是外部压力下易退缩,目睹侵权或不公时,虽有维权意识,却因怕麻烦、惧报复或觉“无力改变”而沉默,缺乏维护正义的勇气,法治意志未转化为坚守法治的刚性力量。

  法治行为是法治素养的最终外化,也是检验培育成效的核心指标,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一是主动守法习惯未完全养成,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对网络言论边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习以为常,甚至自身无意触犯,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行为自觉。二是公共参与明显不足,多数学生仅为法治被动遵守者,主动参与和捍卫意识弱,参与立法意见征集、法治宣传等实践的积极性低,运用法治方式参与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层面应着力构建清朗的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供外部支撑。政府部门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系统性规划,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利用“国家宪法日”“法治文化节”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流媒体解读热点法治事件,传播法治正能量。司法机关应深化“法律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法官、检察官开展案例教学,用鲜活案例诠释法律精神。同时,要加强互联网空间治理,清理不良法治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言论,营造“遇事找法、处理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强化法治认同。

  高校需发挥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推动法治教育与思政课程深层次地融合,开设《宪法与法治》等必修课程,将法治理念贯穿“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增设法律实务、案例分析等选修模块,解决认知碎片化问题。创新教育学生的方式,采用情景模拟、辩论赛、案例研讨等互动式教学,邀请法律实务工作者参与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吸引力。搭建实践平台,常态化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志愿服务、社区普法等活动,建立校外法治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能力。此外,要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文化长廊、法治知识竞赛等载体,培育校园法治氛围。

  家庭作为法治素养培育的第一阵地,需强化家长的法治教育责任。高校应通过家长会、线上讲座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将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在处理家庭事务和社会关系中渗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家长要注重自身言行示范,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避免灌输“关系至上”“法不责众”等错误观念,通过亲子一同学习法律知识、讨论法治案例等方式,培养小孩子对法律的敬畏感。同时,家庭与学校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法治认知,形成育人合力。

  大学生自身需增强法治素养提升的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学法”到“我要学法”的转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关注宪法法律修订动态,通过慕课、法律公众号等渠道系统学习法律知识,重点掌握与大学生活紧密关联的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内容,夯实法治认知基础。强化实践锻炼,热情参加校园法治社团活动和社会普法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情感。注重自我约束,在网络言论、学术研究、人际交往中严格遵守法律和校规校纪,遇到权益受损情况时,主动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强化法治意志,养成自觉守法的行为习惯。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一项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本研究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着力破解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存在的认知碎片化、情感疏离化、意志薄弱化和知行脱节化等问题。社会层面要营造崇法善治的宏观生态,学校层面要创新教育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家庭层面要夯实法治教育基础,个人层面要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只有坚持多方协同、持续创新,才能不断的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水平,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2]李婧,王亚新.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42-146.

  [3]王瑶琳.“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涵、问题与路径[J].思想战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


最新文章
相关产品
  • 服务热线

    0555-5318202

  • 固话

    0555-5318202

  • 地址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西路49号(法院隔壁)

扫码关注微信

版权所有 © 火狐体育官方网站下载 | 营业执照 | 技术支持:火狐app全站 | 免责申明 | 皖ICP备18017493号-2